医药健康-急救知识

警告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19-11-07,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突发事件,如运动受伤、烧伤、溺水、中毒等,掌握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并且在意外发生时沉着冷静,及时进行处理,可以减轻自己或他人的痛苦,避免进一步损伤,甚至可以拯救生命。

1. 心肺复苏(CPR)

CPR适用于电击、溺水、药物中毒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和心跳停止,当心跳停止, 循环中断,如果未给予任何处理,脑部在4-6分钟后开始受损,超过10分钟没有急救将会造成无法恢复的脑损害。心肺复苏的原理是采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使血液可推进到脑部,以维持生命。如果在心脏停跳4分钟内实施初步CPR,可大幅减小死亡率。CPR发明于1960年,从未发生过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传染艾滋病的案例。

心肺复苏的步骤可参见红十字会-CPR Step,但具体的执行最好经过专门训练,否则容易引起其它伤害。

2. 海姆利克急救法

初次知晓这个概念是在看一段视频的时候,视频中吃饭的男子突然站起,手掐喉咙,好似在努力吐东西,有弹幕提示说应该是食物进入了气管,这时这家饭店里有人冲出来(疑似店主),站到男子身后,双手勒住其下腹部,不断上提,最后该男子平安无事。弹幕中有人提示这是海姆利克急救法,大家都应该学一下,于是大感兴趣,将此概念记录了下来,但直到此刻才想起具体了解和整理。

海姆利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主要用于抢救异物卡喉窒息,它是海姆利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的。其原理是窒息时,患者的肺内仍有残留气体,给膈以下软组织以突然向上的压力,使胸腔压力骤然升高,从而压迫双肺,驱使肺内残存的气流进入气管,便可排出卡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其他异物。

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步骤:抢救者应站于患者身后,两臂绕至患者腰前抱紧。一手握拳,以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略高于脐上,在肋缘之下。另一手与握拳之手紧握,并以突然的快速向上冲力,向患者腹部加压。必要时可反复数次,直至异物从喉喷出。

更具体的操作可以参见wikiHow-如何实施海姆利克急救法

维基百科中建议使用该方法前先使用拍背和胸部冲击,知乎-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正确打开方式给出了5次拍背法和5次压胸法的说明

很多文章声称该法可推广用于拯救溺水者,但红十字会和海姆利克研究所已停止提倡,因为可能会使溺水者因呕吐而窒息。

海姆利克急救法可能造成伤害,如腹部瘀伤,严重可能出现肋骨骨折

3. 外伤性出血

外伤性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者称为外出血,常见于刀割伤、刺伤、枪弹伤和碾压伤等。若皮肤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到组织、脏器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内出血一般出血量比较大,并且大多伴有重要脏器损伤,因此必须紧急抢救,呼叫救援。

出血量为全身血容量10%-15%时,会出现头昏、畏寒等症状;达到20%以上时,出现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症状;达到30%以上,则有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及休克等症状。止血是救治的主要目的。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止血方式也不同。毛细血管、静脉出血、骨髓出血可使用压迫和填塞止血,动脉出血一般使用间接指压法止血。

  1. 压迫与填塞止血法

    •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或创口四周渗出,出血量少、色红,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危险性小。这种出血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酊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在伤口盖上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布片,扎紧就可止血。
    • 静脉出血:暗红色的血液,缓慢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其后由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逐渐减慢,危险性也较小。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基本相同。抬高患肢可以减少出血,如在出血部位放上几层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帕等,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比如流鼻血,可以参考知乎-流鼻血最合理的止血方式
    • 骨髓出血:血液颜色暗红,可伴有骨折碎片,血中浮有脂肪油滴,用敷料或干净多层手帕等填塞止血。
    • 动脉出血:血液随心脏搏动而喷射涌出,来势较猛,颜色鲜红,出血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动脉出血急救,一般用间接指压法止血。即在出血动脉的近端,用拇指和其余手指压在骨面上,予以止血。在动脉的走向中,最易压住的部位叫压迫点,止血时要熟悉主要动脉的压迫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因手指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所以只能是一种临时急救止血手段,而必须尽快换用其它方法。
  2. 加垫屈肢止血法

    四肢膝、肘以下部位出血时,如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可将一个厚棉垫、泡沫塑料垫或绷带卷塞在腋窝或肘窝部,屈曲腿和臂,再用三角巾、宽布条、手帕或绷带等紧紧缚住。

  3. 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分橡皮止血带、布制止血带(叠成条状)和临时止血带等。方法是,将止血带放置于出血部位的上方,将伤肢扎紧,把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此种止血法只适用于四肢部位血管的出血。日常可以在家里常备一些止血带以备不时之需。止血带止血法虽较牢固,但有一些注意事项,如

    • 止血带应放在伤口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部位,上臂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引起上肢麻痹
    • 上止血带前先用毛巾或其它布片、棉絮垫一下,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没有条件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上面
    • 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损伤神经,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
    • 结扎时间过久可能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2-3分钟;放松期间使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每隔30分钟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小时,应更换比原来较高得位置结扎
    • 记录上止血带得时间和部位,及时送往医院,防止肢体缺血导致坏死

4. 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坏症状的总称。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电炉、明火等),或空气中湿度过高又通风不良,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贮存累计就会引起中暑。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的症状为头痛、头晕、口渴、恶心、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气短、大汗、脉搏细弱、心率增快等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这两种情况出现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一些带盐分的饮料;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如果没有缓解,前往卫生所或医院治疗。

中毒中暑一般出现昏迷、高热等情况,需要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平躺,抬高下肢,松开衣领,用冷水或酒精擦拭,严重者送往医院。

为防止中暑,高温天气出门应穿戴太阳镜、遮阳伞等装备,穿透气性好的衣服,长时间在户外要准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出汗过多及时补充带相关电解质的饮料。

5. 运动性损伤

运动性损伤是指体育运动中由于个人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损伤,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重度损伤如骨折、关节脱位(脱臼)、脑震荡和内脏破裂应及时拨打120前往医院救治,这里只介绍轻度损伤。

擦伤是由摩擦产生的表皮脱落、翻卷等为主要表现的损伤。擦伤表面常沾有脏物,应首先清洗创面,可使用淡盐水(没有可用自来水)边冲洗边用干净棉签擦洗,将泥灰等脏物洗去。如有砂子、煤渣等嵌入皮肤,应及时用软毛刷刷洗去除,不能有渣屑留在皮肤内,否则伤口愈合后,脏物可能留在皮肤里难以去除。用碘酒、75%酒精等消毒伤口周围,伤口本身使用双氧水消毒,小伤口不用包扎,大伤口可用消毒纱布包扎,但要注意创面清洁干燥。创面结痂前尽可能不要沾水,并要及时换药。擦伤的伤口不适合用创可贴,因为创可贴吸水性和透气性一般不好,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和脓液引流,反而有助于细菌滋长,容易引起伤口发炎,不利于伤口愈合。

撕裂伤是指身体受到钝性暴力打击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撕裂,多为对抗类运动中头部被碰撞引起的撕裂。如伤口较浅小干净,用碘酊或其它外用消毒剂消毒,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即可,若伤口较深或较脏,现场处理包扎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清创、止血、缝合,并注射破伤风疫苗。

刺伤和切伤是指锐细物刺穿皮肤及皮下组织器官的损伤,如田径运动中鞋钉与标枪的刺伤,刺伤伤口细小,但较深,可能伤及深部组织或器官或将异物带入伤口深处,容易引起感染;切伤是指锐器切入皮肤及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这两者的处理同撕裂伤,但要注意有无神经、血管、肌腱等深部重要组织的损伤。

挫伤是指由钝性物体或墩力作用于人体软组织面发生的非开放性损伤,在运动中常因相互冲撞、踢打、挤压、拌跌等发生。轻度挫伤仅在损伤部位有疼痛、肿胀、皮下出血、皮肤青紫等症状;重度挫伤则可引起血肿甚至休克。部位不同的挫伤可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如关节挫伤可在运动时出现明显疼痛。

拉伤是指肌肉、韧带在外力的作用下过度收缩或牵拉所引起的损伤。轻度拉伤一般只有肌肉或韧带极少部分的撕裂,仅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功能障碍,重度拉伤则为肌肉或韧带的大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症状重,并可在撕裂处摸到凹陷或一端隆起。皮下组织可见到明显的淤血。

扭伤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轻者因韧带只是部分纤维断裂,可只表现为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关节功能障碍可不明显,重者因韧带纤维完全断裂,可引起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同时合并关节内滑膜和软骨损伤。

三种损伤(挫伤、拉伤、扭伤)都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在运动中较为常见,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变成慢性或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轻度损伤急性期处理原则基本一致:制动、止血、止痛、防肿和减轻炎症反应。受伤后的48小时内冷敷非常重要,可控制出血和渗出,减轻肿胀、疼痛等症状,若伤后疼痛较剧烈可服用止痛剂,若肿胀较明显,则可用弹性绷带固定压迫同时将下肢抬高增加静脉血回流。在出血停止以后可使用热敷,以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瘀血。一般而言,受伤24到48小时后始用热敷。重度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需在加压包扎后急送医院进行救治。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它是运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因寒冷刺激、疲劳、电解质失调、肌肉收缩失调或损伤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的屈跖肌和屈趾肌。痉挛的肌肉僵硬或隆起,疼痛难忍,痉挛肌肉所涉及关节的伸屈功能有一定障碍;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肌肉痉挛的急救为牵拉屈曲的指(趾),使过伸,以使痉挛的肌肉被牵伸而解痉,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同时用力将踝关节背伸;如屈跖肌和屈趾肌痉挛,可用力背伸踝关节和足趾。牵引时用力宜均匀、缓慢,切忌暴力,然后局部按摩,热敷。肌肉痉挛的预防一般是在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特别在寒冷环境中锻炼时,尤需注意这),冬季注意保暖,夏天出汗多,注意喝些盐开水,补充丧失的电解质,疲劳或饥饿时不宜参加体育运动等。

6. 意外伤害

主要包括烧伤、电击、毒蛇咬伤和溺水等。

烧伤

烧伤是指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引起的皮肤、粘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其中皮肤热力烧伤(如火焰、开水)最为常见。根据损伤到皮肤不同的深度,将烧伤分为四度,即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

  • Ⅰ度烧伤损伤最轻,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无须特殊治疗即可在3-5天痊愈,愈后不留疤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 浅Ⅱ度烧伤局部红肿,渗液较多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疱,创面湿润,创底鲜红、水肿、剧痛,若无感染可于2周内痊愈,无疤痕形成,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 深Ⅱ度烧伤局部肿胀,白色或棕黄色,水疱较小,感觉迟钝,皮温稍低,疼痛较轻,如无感染可与3-4周愈合,愈后有疤痕,但皮肤功能基本保存。

  • Ⅲ度烧伤累及皮肤的全层甚至皮下脂肪,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无疼痛,无水疱,感觉消失,质韧似皮革,3~4周焦痂脱落后遗留肉芽组织面,愈后遗留癜痕,皮肤功能分丧失,造成畸形。

  • Ⅳ度烧伤可累及肌肉、内脏器官等。

I度烧伤无须特殊治疗就能自愈;浅Ⅱ度烧伤若仅为单个水疱,可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后包扎治疗,多处或面积较大可以包扎或暴露,辅以烧伤外用药治疗;深Ⅱ度烧伤可采取包扎、暴露治疗,或磨痂、削痂手术治疗;Ⅲ度烧伤一般采取切削痂、各种植皮手术治疗;Ⅳ度烧伤若毁损严重需截肢(或截指、趾)治疗,若有挽救可能,采取皮瓣修复。除Ⅰ度和未发生感染的浅Ⅱ度烧伤外,其他深度烧伤均遗留瘢痕,中、重度烧伤的治疗不仅复杂,并且花费巨大,但是如果现场急救和自救稳妥得当,则会给后续治疗带来很好的效果,现场的急救和自救措施包括

  1. 迅速设法除去引发烧伤的原因,如热源、开水、化学腐蚀性物质等。
  2. 除去引发烧伤的原因后,立即用清水(水温一般为15℃~20℃)冲洗创面15~30分钟,如无法冲洗,则可采取冷敷。
  3. 在冲洗过程中,小心剪开衣物。
  4. 继续在冷水中浸泡15~30分钟。
  5. 在暴露的烧烫伤创面上用干净的布、巾覆盖。
  6. 腐蚀性化学物灼伤眼睛或皮肤时,要将伤侧朝下,慢慢用清水冲洗15分钟,再包扎送医院处理,在冲洗眼睛时应从眼睛内角向外角冲洗,并避免揉搓眼睛,不能用酸性物质中和碱性物质,反之亦然。生石灰烧伤,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产生大量热,加重创面的损伤程度。所以首先必须将创面上的生石灰完全清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在急救和自救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弄破烧烫伤处的水疱,以防感染;不要在创面处吹气或涂抹牙膏、芦荟、消炎粉等,以防伤情恶化。在上述措施进行后,应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电击

电击伤是当一定电流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俗称触电。高电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雷击也是一种电击伤,而且是高电压损伤。

引起电击伤的原因包括:不懂安全用电常识、自行安装电器、在电线上晒湿衣服、雷雨时在大树下避雨或撑铁柄伞,身体进入高压电弧内,救其他触电者直接用手拉等,因大风雪、火灾、地震、房屋倒塌扽使高压线断裂落地;闪电击伤等因素也会引起电击伤。

当人体接触电流时,轻者立刻出现惊慌、呆滞、面色苍白,接触部位肌肉收缩,且有头晕、心动过速和全身乏力。重者出现昏迷、持续抽搐、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和呼吸停止。电流引起的灼伤在人口处程度比出口处重。灼伤皮肤呈灰黄色焦皮,中心部位低陷,周围无肿、痛等炎症反应。当人被闪电击中,心跳和呼吸常立即停止,并伴有心肌损害。皮肤血管收缩呈网状图案,认为是闪电损伤的特征。

触电急救基本的办法是断开电源,使用绝缘体拉开触电者等,触电症状无论轻重,都应立即送到医院急救。

一些预防措施是被从小教育的,如不要用湿手触摸带电物品,雷雨天避免在野外行走和大树下避雨等,人离落地的电线距离应在10米以上,室内最少4米以上,如果处在危险区域,应单脚跳跃或双脚小碎步离开。

一般来说,我们遇到的电击多数是220伏民用电或380伏工业用电,当无人救援时,务须镇静自救,在触电后的最初几秒内,人的意识并未完全丧先,触电者可用另一只手抓住电线绝缘处,把电线拉出,摆脱触电状态;如果触电时电线或电器固定在墙上,可用脚猛蹬墙壁,同时身体往后倒,借助身体重量甩开电源。而在野外遇到雷击时,如感到头发竖起、皮肤刺痛,应立即卧倒,迅速滚向别处,以减轻身体损伤。

毒蛇咬伤

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50余种,常与夏秋两季出现在森林、山区、草地,当人在草地行走、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咬伤。

在野外被蛇咬伤,首先要判断是否是毒蛇:毒蛇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鲜艳,咬人时嘴张的很大,牙齿较长;无毒蛇头多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部细长。无法判断时,一律按毒蛇咬伤处理。

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淤斑、水疱或血疱,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局部有两排深粗牙痕,有出血、疼痛、红肿,并向躯体近心端蔓延,附近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起水疱。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腹痛、腹泻、视物不清、鼻出血,严重者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麻痹、心肾衰竭。

咬伤后的急救处理步骤为:

  1. 及时绑扎伤口:被咬伤后应保持镇静,立即坐下,自行或叫人帮忙,用迅速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人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须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时间可持续8~10小时,每隔15~30分钟放松1~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和服药后1~3小时解除绑扎。咬伤超过12小时后不宜绑扎。

  2. 迅速排除毒液: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余,应迅速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它锐物挑出,使用前应常规消毒。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

    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后,可立即用火柴头3-5个,放在伤口中点燃,烧灼1-2次,以破坏蛇毒,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野外急救方法。

  3. 排毒后的应急处置: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进行流出,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防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以免出现在野外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送中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当野外旅行、工作时,尤其在夜间最好穿长裤、蹬长靴或用厚帆布绑腿;打草惊蛇,持木棍或手杖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夜间行走时要携带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体招致咬伤;选择宿营地时,要避开草丛、石缝、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还应常备解蛇毒药品以防不测。

溺水

溺水是指大量水液被吸人肺内,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急病症。多发生在夏季,游泳场所、海边、江河、湖泊、池塘等处。人落水后,水、泥沙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

溺水的急救需要专业知识,尤其是不会水的人,能做的只有拨打119和120。但同时这里有一些自救措施:

  1. 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呼气要浅,吸气要深,这样可勉强浮起,等人来救,腿抽筋应尽快呼救,并仰泳浮上水面,好转后,应速上岸。

  2. 落水后应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并保持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3. 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慌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

  4. 会游泳者,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人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支付宝
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