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破壁:闲聊的话题与技巧

注意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1-10-06,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

「聊点什么」这个问题,简直是我永恒的恐惧,甭管熟人生人,见面陷入尴尬的沉默那是家常便饭,等到好不容易想出了话题,一开口又变了味儿,结果别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搭这个话了,所以久而久之,我也就养成了多听多看少说话的风格,出门在外恨不得啥事儿都自己做,最好是不和人打交道才好。到了最近两年,「社恐」这个词流行起来,终于给自己找了个面子上看得过去的理由,心里的压力才小了一点。

读研究生的时候事情有了一点改变,虽然少言语的整体情况没变化,但和父母、老师、朋友聊天的时候却少了一份拘束,更加的轻松自在,想到当初连每周和父母通话都不知道说什么,全靠我妈问问题的情景,感觉应该把这些东西总结一下,说不定还能有进步。

注:本文部分技巧可能学自伊庭正康的《当时这样说就好了》,但这本书并不作推荐,有用的东西少,没用的或者说接受不了的东西多。

1. 理念和技巧

尽管沉默寡言是常态,但还是有想说话的人和想说话的时候,因此最终的目标就是保证在这些想说话的时刻以及面对这些想说话的人的时候,能顺利的开启话题以及将话题延续下去。这两者中,前者的重点在于话题本身,后者的重点在于闲聊技巧,因此下面主要从这两个方向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简单将可以聊的话题分四类:生活见闻分享、共同经历回忆或近况分享、社会热点讨论、共同兴趣讨论。

  • 生活见闻,顾名思义,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天气、吃饭、走路的时候遇到的人或事等等,重点在于描述所见所闻以及分享自己的感受,一般是和非常熟悉的人闲聊的主要话题,比如父母、女朋友、舍友等,他们往往比较关心你的生活或者和你有共同的感受,能够给出正面的反馈,增强我们开口说话的信心。
  • 共同经历回忆或近况分享是和久不相见的旧友闲聊的主要话题,话题的开启可能会以当前对朋友的视觉感受和过去的对比开始,但谈话过程中的主要话题是每个人近况的询问和介绍,以及由某一段描述或当前所见引发的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回忆,最常见的一种聊天方式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和我们有共同经历的人都可以开启这个话题,包括上一个话题类型中提到的父母、女朋友等。
  • 社会热点和共同兴趣的讨论则可能发生在和任何人的交谈中,无论是已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只要对一个问题有认识,就可以产生交谈的基础。

为了融入圈子或找话题专门花时间去做某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我是觉得没有必要的,我看小说舍友打游戏,也不妨碍我们一起吐槽食堂饭菜难吃,刻意的去迎合别人难保不会迷失自己。

其次,对于话题的延续,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的基础,有好奇心才会发现生活里各种有趣无趣的事情和物品,天空的云、河边的柳絮、迟到了半小时到实验室的导师,以及食堂没尝试过的一道菜,有发现就有感受,有感受就可分享,这样,话题就来了。另外,有好奇心才会对别人的分享有积极的反应,舍友说“我们导师今天没来”,你说:“哦”,父母说“我今天买了件衣服”,你说:“哦”,这样不管谁都聊不下去。或许你可以这样想,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可以扩展我们有限的生命,难道了解别人不是吗,你在交谈的过程中就是在阅读另一个人的人生,相比于自己一个人,又多了无限的可能性。

就技巧而言,适当的回应是话题延续的关键。首先是表示接受,可以用“嗯嗯”、“是的”、“确实”等等,目的是让对方知道你在听,然后继续讲。其次是加速对话,可以用“结果怎么样”、”后来呢“、”你的意思是“等等,目的是在意识到对方讲的太详细的时候稍微加速一下,促使对方无意识地跳过这一部分内容。最后是提问,比如”为什么“、“怎么会那样“等,举个例子,对方介绍自己在某个餐馆吃了啥,你可以继续问味道怎么样、多少钱、口味重不重,最后以“听起来不错,我下次去试试”结束,但要注意不要把话题的中心强行转到自己身上,比如自己在哪儿吃过类似的,那边怎么怎么样,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介绍里,这样聊天的另一方一般会比较不开心。所以要注意聊天的时候一定不要唱独角戏,单纯的倾听没有回应很容易冷场,只管自己说同样如此,因为这样对方只能很无聊的应和你。更好地做法是察觉到对方快无话可说的时候,再用自己的经历来接上话题。

最后,话题的延续也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背后议论别人不好的地方,也不要对别人不想谈的事情穷追猛打,更重要的是,不要「讲道理」,牢记闲聊不是辩论,是生活中一种轻松的对话,格外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一定要指出对方言语中不对的地方,极有可能引起双方对立,最后大家都不开心,如果实在看法不一样或价值观不同,也要记得争论的时候对事不要对人。

2. 有趣的示例

在举例子之前,我们先来把谈话的角色做一个分类。从空间距离的远近上看,不在身边的可以聊社会热点、分享自己最近的经历,对于在自己身边的,则四种话题都可以聊。从心灵距离的远近来看,从父母、恋人、兄弟姐妹,到好友/舍友、亲戚、普通朋友/同学、老师,最后到路人(比如出租车司机、食堂打饭大妈、卖煎饼果子的摊主等),话题的亲密度一定是递降的,因此闲聊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下面主要就从这一方面来举例子,非常亲近的以父母为例,比较亲近的以好友/舍友为例,路人以出租车司机为例。

2.1 父母

自离家上大学开始我每周和父母来一次视频电话,不过通话的时候多数情况是我妈在说,我在静静地听以及偶尔回答提问,毕竟,三点一线的生活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总不能和我妈说我今天做了什么实验或者看了什么番剧吧,这也太奇怪了。好在毕竟是和家人聊天,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尴尬,不过聊的多了我开始慢慢发现,我妈问的问题或者说提到的话题通常就那几个,这些话题我可以等我妈来问,也可以自己主动来说,而且主动说就显得气氛活跃一点,于是我开始了尝试。

首先是吃饭。吃饭真的是永恒的话题,我们的通话时间一般是晚上,所以一般打通之后我妈第一句话总是“晚上吃什么啦?”。其实我也很无奈,作为一个山西人,吃饭这个问题潜意识只有两个答案:米和面,所以百分之九十的情况我都是回答“米饭啊还能是什么”,有时候我也会失笑,然后和我妈说,“这个问题也太无聊了,我一般就这一个回答,也不用每次都问啊”。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无聊不无聊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出其它的话题。就我自身而言,我除了说“我吃米饭了”,还可以描述或者吐槽一下菜品,比如“吃了个角瓜鸡蛋,但角瓜片切的有点大“、”吃了鱼香肉丝,感觉还没我自己在家做的好吃”等等,平常和同学吐槽的饭菜和食堂管理等种种问题,都可以和我妈说,兴致来了还可以引出体重问题,抱怨一下食堂的菜油和盐太重,比在家又重了好多斤啊什么的。这个时候还可以反问一句,你在家吃什么了,或者什么都不说,我妈就会自然而然接过话头,开始叮嘱我买点牛奶和水果吃、先吃饱再减肥等等。闲聊这种事情,脑子是没有记忆的,这周说完了,下周继续按这个流程来,一点突兀感都没有,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每次谈一样的话题是不是无聊这种事情。

其次是天气。很多时候我妈会说,“我这边下雨了/下雪了,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啊?”,然后我就学会了主动提起这个话题,比如说“这边下了一场小雨”、“下了一场大雪"、“太阳太毒了”、“早晚温差有点大”、“有雾霾,没出门”等等,又或者”柳絮飘得到处都是“、“学校里的石榴结果子了”等等与季节有关的话题。多数情况下这种话题可以引出父母对穿衣的担心和叮嘱,“天气凉多穿点衣服”、“那件黄色的大衣在家还是在你那里”、“天气热了就记得换衣服,别这么大了不知冷热"等,你就可以不断应和和点头,最后如果能反过来关心一下父母就皆大欢喜了,他们就非常开心。

最后是近况。做个实验、看个番这种话题当然和父母没得聊,但三点一线之外的事情可以随便提啊,整整一周的时间,只要善于发现,总不可能一点可以聊的事都没有,就算是和父母聊聊同学的八卦都没问题,他们对你身边一切人和事都保有兴趣,只是记得不要自己引火烧身,比如聊到同学找女朋友的事情。感兴趣的还可以尝试写日记或写子弹笔记,如果把每天的事情记下来,通话的时候话题就变得特别好找。

其实,刚开始每周打这个电话是因为担心我妈想我,结果后来感觉我爸有点小不开心,于是变成了多人视频聊天。事实证明,多一个人简直是聊天时间的大杀器,上面提到的所有话题,多一个人分享就会多出好多时间,再加上我妈谈到的多是周围的亲戚邻居的事情,但和我爸聊天就可以讨论时事和社会热点,一来二去,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家庭会议圆满结束。

2.2 好友

首先,如果好友在不同的城市,那么话题就需要建立在共同经历上,比如我和某位本科同学小A,常谈的话题就包括当初的同学、老师、学校的近况、其它同学的近况等等。同时,两人也会基于研究生这个共同的身份在某方面产生共鸣,比如做实验、写论文、吐槽导师等等,由于都玩《原神》,也会聊聊游戏,另外如果遇到时事热点也会激烈讨论,开心了可以分享,不开心了也可以分享,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当下分享的近况和感受以后会成为共同的回忆,然后成为以后聊天的话题,这是一个正循环。

其次,如果是近在咫尺的好友,比如舍友或学校里关系好的同学,聊天的话题就更广。当然,总体来说还是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习,某门课怎么样、带课老师怎么样、关于实验、关于复习、关于考试,学生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聊天基础,又非常容易唤起共鸣。饮食也是常见话题,从食堂好不好吃,哪个窗口好吃,哪个窗口不好吃,哪个窗口又倒闭了,哪个窗口又涨价了,一直到食堂管理问题,乃至哪家的外卖好吃、哪家的外卖便宜、哪里有优惠券可以用,如果是和一般人聊天吃饭的话题是入门,和舍友聊天这方面的话题就是深入了,而且永远聊不腻。年轻人少不了的是恋爱话题,虽然大家单身狗居多,但不妨碍都喜欢当狗头军师,因此对所见女生的考察与评论、如何挑礼物、如何制造偶遇、如何回复微信等等,制造了大量的话题,而如果身边有个扶不起的阿斗,简直就是个话题制造机,三年都不愁没得聊。至于其它的话题,比如一起旅行的经历、宿舍夜谈会分享自己的过往、对时事的评论等,虽然比较少,但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大家的关系就是这么建立的,一起经历的越多,和对方分享的越多,最后越能敞开心扉,没有压力的随便聊。

2.3 路人

路人实际上是最没有压力的,我一般这样想:反正就见这一次,或者反正他也不认识我,说错就说错咯,尴尬就尴尬咯,以后又不会再见。尤其是到一个新的城市旅游,更是肆无忌惮,打车的时候还可以顺口问司机几句当地哪里好玩,如果自己不想说话但司机是个话痨,那就用“嗯嗯”“是的”“确实啊”这样的话附和一下就好,完全不用有心理压力,反正大家只有几分钟的相处时间,七月份我一个人毕业旅行的时候就是这么一路莽了过去,现在想起来真是佩服那时候的自己啊。

有时候路人见面次数多了就变成了熟人,比如舍管阿姨、食堂大妈、便利店收银员,对于社恐而言可能熟了之后对方打招呼就会浑身不自在,然后就开始躲着舍管阿姨出入、换个窗口吃饭以及换家便利店买东西。但我后来觉得这也太委屈自己了,出入个宿舍还要偷偷摸摸的,喜欢吃的菜难道再也不吃了吗,买个东西还要走好远的路到另一家,相比打招呼,果然还是这样更痛苦。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应对别人打招呼,后来想,甭管怎样,见了人露个笑脸没问题吧,何况食堂阿姨还经常多给半勺菜呢,就这样久而久之,发现天也没塌地也没陷,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于是乎时间久了早上出门还能和舍管阿姨问声早上好,着急的时候舍管阿姨也会帮忙取一取外卖,这可比躲着人出入舒服多了。

3. 话题终结术

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聊天,但如何结束聊天有时候也很有用。内向的人终结话题虽然是本能,但那太粗暴了,沉默对抗的结果是大家不欢而散,以及下次见到更加尴尬,所以还是需要一些终结话题的技巧。当然,在此之前,先来列举一些希望结束话题的场景:

  • 涉及自己隐私,不想回答,比如亲戚、邻居或其它莫名其妙的人问工作、工资、婚姻、生育等等
  • 涉及他人隐私,需要保守秘密
  • 父母催婚
  • 他人大量的负面情绪宣泄,或者反复说同一件事

一般产生纠结都是因为谈话的对方是熟人,不熟的人直接了当说明就好,就说因为什么自己不想回答,越敞亮大家越没心结。对于熟人,可以用话题转移大法,主动开启一个新话题,如果对方纠缠,那就找个借口暂时离开一下,回来后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另一个话题,而且一般而言对方会明白你不想回答的。这种方法有时候对于父母没什么用,这时候就可以用左耳进右耳出大法了,只要自己心里坚定,父母唠叨两句没有关系啦。

负面情绪的宣泄其实也分情况,如果是经常性的,而且是只管自己说那种,可以仔细考虑这个朋友的性格,想想是不是结束这段朋友关系比较好,但如果是偶尔的情绪宣泄,你也许需要的不是话题终结术,而是静静的倾听和安慰,另外,切忌不要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用自己身上发生的更恶劣的事情来做比对,这并不会产生安慰效果,只会更不开心。

后记

我认为造成我沉默寡言性格的原因其实很多,从小时候发现什么都不说可以挨父母更少的打,到成长过程中身边的朋友比较少,再到长大后发现这个世界是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内心不愿接受,但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最终选择了沉默以对。有人会说这是逃避,我却更愿意认为这种方式是我捍卫自己内心世界的武器,所以我没想着彻底改变自己,变得外向啊、善于交谈啊什么的,只是想学一点沟通技巧,总结一点经验,能够和我爱的、我认同的以及爱我的人们相处的更好。

支付宝
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