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社会

注意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2-06-08,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

伊利亚金·奇斯列夫的《单身社会》,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21年3月,总计10.2万字,讨论的内容包括: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等。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各种迹象都表明,各地晚婚、独居或选择单身的人数都在逐渐提升,不仅在发达国家如此,在中东等保守或超保守的社会也显现了类似的趋势。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家庭在照顾个人方面曾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在被蓬勃发展的国家及市场力量取代,主要原因被作者归结为八类,依次介绍如下。

一是人口变化。世界各国的生育率急剧下降,这带来如下影响,第一,如果生育的子女较少,就可以更晚结婚,不必追赶生育年龄;第二,孩子少,离婚的负担就小,甚至根本不必结婚,单亲照顾较少的孩子更轻松;第三,在小家庭中成长的人未来更有可能建立小家庭。预期寿命的提高同样导致单身人数增加,主要体现在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的时间延长,同时独居老人使年轻人的负担增加,又可能使年轻人延后结婚。最后,性别比失衡也会使潜在伴侣人数减少。

二是女性的社会角色变化。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婚育年龄提高,社会对单身女性的看法也变得不那么严苛,鼓舞了更多女性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另外,医学及科技的进步使得女性不必为了把握生育年龄早早进入婚姻。

三是在离婚兴盛的年代回避风险。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习惯计算各种人生大事的利与弊,然而研究发现,婚姻只能暂时提升快乐感,大概结婚两年之后,快乐感通常就会降回婚前水准,但对于离婚,幸福感在正式离婚之前就开始下降,离婚期间幸福感降至谷底,虽然之后会逐渐回升,但不会恢复到基准水平。由于离婚会危及个人幸福,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人们倾向于干脆不结婚或延后结婚。但更讽刺的是,晚婚的人更容易离婚,证据显示,结婚年龄在32岁以上的伴侣,每晚一年结婚,离婚率约增加5%。

四是经济因素。经济弱势者即便肯定婚姻价值,也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维持财务稳定,进而维系婚姻。而经济稳定或富有的人也不见得离开单身,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偏离传统价值观,转而思考婚姻是否于己有利,许多人更想成为拥有个人品味的独立消费者,对通过两性交往或婚姻关系获得财务保障已渐失兴趣。资本主义促使人们思考并比较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同时,资本主义体系所带来的财富让人们有能力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现代人通常选择独立而非婚姻,更注重隐私而非家庭生活。最后,市场也更欢迎单身人士,因为比起家庭单位中的个人,单身人士能消费更多资源,这也导致市场在不断调整以迎合单身人士的需求,甚至鼓励单身,行成一个循环,媒体也正在调整舆论方向,单身人士逐渐成为广告的目标对象。

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结婚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进入婚姻市场时间越短,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族群可能更重视职业生涯,另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拥有独立与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进而较少有结婚成家的压力。最后,高等教育程度与高收入具有关联性,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能够负担独自生活的开销,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关系模式。

五是宗教变迁。

六是大众文化、媒体及社群网络的发展。媒体上逐渐出现不需要另一半也可过的很好的单身人士,大众文化的赞同也使得年轻人对于选择单身生活更有自信。现代的通信方式也让用户接触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挑战着传统及婚姻制度。人们一旦看见其他互动方式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们会重新思考亲密关系及家庭状态。

七是都市化。都市的房屋价格升高,而家庭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都市环境变得不利于家庭生活。另外,都市提供大量小型公寓,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独居人士,而这样的过程循环不断。此外,在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中,比起本地人,外来者对移居地的人际交往圈并不熟悉,同时又远离家族强加的婚姻义务,因此有更高的概率独自生活。

八是国际移民。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人们结婚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理由并不是婚姻的正面吸引力。研究显示,更多人是因为担心孤独终老,害怕临死时无人在身旁,所以才踏入婚姻。但事实上,婚姻可能并不是逃避老年孤单的好方法,已婚人士中感到孤单者之多令人惊讶,此外,长期单身人士通常较能适应老年独自生活。

我们需要理解孤独感的由来。不论有无婚姻关系,人到老年都可能出现孤独感,孤独感并不是现实,而是一种感觉。社会孤立指的是与他人缺乏互动的客观状态,而孤独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在预期与实际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在于关系的数量或是关系亲密的程度。孤独是一种与孤立相关的主观感受,这种受到忽视的自我认知才是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由于孤独是主观的感觉,因此解决方法有赖自我认知的扭转,而不在于已婚或未婚等客观情况。

婚姻并不能缓解老年的孤独。除了困在压抑或无趣的关系之中,已婚人士感到孤独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长年为家庭奉献自己,忽略了其他社会交往,因而陷入孤立的局面;或是要照顾生病的伴侣,没有人来帮忙,因而感到无助。同时,婚姻不仅使个人陷入离婚或丧偶的风险中,还会让他们对回到单身毫无准备,我们必须承认,个人不论再怎么努力,任何婚姻到头来就只有这三种令人伤心的结果:丧偶、离婚、(自己)死亡。而从未结婚的老年单身人士似乎比年老丧偶的单身人士更擅长独自生活,也不像年老丧偶或离婚的人,较少有心理创伤或压力。已婚人士觉得自己已有护身符,他们希望老年能拥有婚姻的保障,不过婚礼当时的快乐丝毫不能保证他们40年后不会感到孤寂。矛盾的是,正当婚姻该发挥陪伴的作用时,丧偶或离婚的概率节节升高,今天的人口组成及婚姻数据一再证明这一点。

单身老年人更快乐。为了适应单身生活,长期单身人士和那些曾经有过传统家庭,但因为某些变故转为单身的人各自运用了一些不同的策略,

  1. 能够回头审视导致他们单身的原因并取得掌控权。老年人通常会重新审视、评估并寻求接纳自我,自觉地处理过去未解的冲突,对于老年单身人士来说,其中一个明显的未解问题就是未能维持婚姻的原因,为什么未能以传统的惯常方式度过老年生命阶段。快乐的老年单身人士能够逐渐接受自己未遵循传统家庭路线的事实,从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中找到意义,他们表示自己从来就不想要结婚,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对生命中其他取代婚姻的社交联系感到满意。而那些不快乐的老年单身人士将自己的关系状态归咎于外在环境,例如,从未找到“对的人”、健康因素、阻碍自己约会交往的家庭责任等。
  2. 快乐的人十分享受独处,而不会感到孤单或觉得与亲友失去联系。他们反对独居老人就一定很孤单的说法,认为独处与孤独是两个概念,对他们来说,独处不代表寂寞或孤立,纯粹就只是享受独自一人的时间,或者把它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 采取实际调整措施,用来应付身体下滑的状况及财务限制,为自己与他人负起责任。很多人会把身体不便列为需要结婚的首要原因,他们预想到行动不便或是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的日子,而这种可能性促使他想要找个人互相依靠,即使他也知道这种想法不够理性:到了身体出状况的时候,他很可能已经离婚,或是伴侣同样生病而无法照顾他。然而,这种忧虑仍驱使他们步入婚姻。但18岁至64岁的受访者对于老年生活的想象与老年人所叙述的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举例来说,在18岁至64岁的受访者中有57%认为老年会出现记忆丧失的问题,但65岁以上的受访者只有25%实际出现这个问题。此外,42%的人认为老年会出现严重疾病,而65岁以上受访者只有21%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便是经历过老年不便情形的人,也比预想的拥有更多掌控能力。快乐的老年单身人士有能力预想到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并做好准备。有些单身的老年受访者说明自己会准备额外的存款,持续工作,甚至是拟好遗嘱,以便掌控这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另外,结伴养老、跨代合居等各种新型模式开始诞生,并得到政府扶持,可以有效解决以上所提到的担忧。
  4. 老年单身人士会调整自我认知,来应付社会压力及偏见。早期研究显示,比起其他婚姻状态,从未结过婚的人到晚年会活得更自在,因为他们从来不需要通过婚姻来证明自己,同时也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独自生活的良好习惯。换言之,长期单身人士擅长寻找社交机会,因此他们拥有强大的社交网,并由此建构自我认同。即便承受批评、偏见或社会压力,突然的生活变化也不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不会降低他们的快乐程度。同时,足够的证据显示正向心理学可以对老年单身人士的快乐程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5. 老年单身人士可以建立能替代亲密关系的联系。提到朋友时,大部分人会想到同侪群体中的人物,但老年单身人士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建立友谊。比如,单身人士、已婚人士、同性、异性,或是不同世代的人交朋友,多样的友谊能促进老年单身人士的身心健康。此外,科技、家族、小区型服务、宠物辅助治疗等,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及孤单者的社会孤立程度及无聊感。

最后总结:婚姻不是防止老年孤独、提升幸福感的唯一解决方法。虽然许多人由于害怕老年孤单一人而步入婚姻,不过维持单身的人拥有一套方法,让他们对于单身生活更有准备。长期单身人士能接受自己的关系状态,学习享受独处,建立人际网络,帮助自己克服身体不便,打破刻板印象及偏见,找到取代浪漫关系的友谊,他们通过这些方法适应独自一人的生活,提升快乐感,以及降低寂寞程度。

单身歧视及应对方案

在世界各地,文化和社会态度都会深深影响个人对感情和婚姻的选择。大家从小就受到社会化洗礼,认为有朝一日一定要结婚,建立稳固的家庭。单身仍会常常引发社会和个人的负面观感,尤其是单身女性,面临的处境更恶劣。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单身人士受此压力仍选择不婚?他们有什么新的策略可以克服在社会上所蒙受的污名,并且抵抗周遭的压力?如果要找到解答,可以先理解单身人士遭受的社会压力、污名化以及歧视问题。接着我们就能关注单身人士用来克服社会压力的策略,包括自我接纳、正面自我观感、抵制歧视以及提振单身力。

社会排挤和歧视单身的方式有很多(包含明着来的和暗着来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 因未婚被开除或不被雇用;
  2. 单身人士在职场外不像已婚人士能获得认可和重视,这也常导致他们在日常值班安排时受到歧视。公司会让单身人士多加班,似乎预设了他们一定有空闲时间;他们经常被安排出差,或是在休假日排班,好让有家的同事可以回去陪家人。单身人士通常会被延长工时,但收入并未提高。
  3. 单身歧视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立法上优待已婚人士。举例来说,有些国家会将夫妻和子女都纳入政府保险、社会救助计划(Social Security)等,这些福利单身人士都无法享有。已婚人士还有机会用带薪假来照顾配偶,而单身人士却没有被赋予同样的假期来照顾他们最亲的人。

单身人士受歧视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最令人担忧的是,单身人士不同于其他弱势族群,他们没有免受偏见的保障。这往往是因为一般人不认为他们值得受到保护。

即使我们的文化明显排斥单身,政府政策也歧视未婚者,还是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而且能过得很好,下面列出这些单身人士克服社会压力、污名和刻板印象的策略和方法:

  1. 意识到单身歧视的存在。只有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而不是自己过于敏感后,才不会将原因归咎于自己,同时和其它少数族群一样,能够通过社会运动更了解自己的处境,并将歧视问题拿出来公开讨论,改善心理健康。
  2. 建立正面的自我观感。正向自我观感的组成要素有三种:自信心、乐观态度和价值感,建立这些能够提升单身人士的幸福感。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接纳自己,那其他人也更可能接受你。
  3. 远离负能量,选择对单身人士友善的环境。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营造对单身人士友善的环境,这些地方的人觉得一人生活是很“酷”的一件事情,且不受年龄限制。单身人士在这里不必承受负面看法,且有各种机会联结彼此和参加活动。
  4. 主动对抗歧视。我们这些单身人士,比其他人都更了解真正的独立是相互扶持。我们可以利用这项认知来构建出更富有同理心的社会,并确保数量不断增加的单身人士能获得保障,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年纪大还是小,是否选择一辈子都单身。
  5. 第五项策略是,对自己的单身状态抱持正面态度,而非感到受忽视或欠缺魅力,并借此来增强自己的单身力。
支付宝
微信
0%